《電影批評面面觀》
「第三章:作者取向」讀書報告
「作者取向」的影評的功能,通常是針對對影片創作有功的人,那個人通常是導演;由內容、風格或優異技巧的獨特性和一致性來描述與評價作品。主題則為單獨個人的所有影片之綜觀通論。
在好萊塢片廠制度建立後,電影成為眾人分工合力完成之產物,由單一個體如導演,為影片成敗分析之批評取向是當時所難以想見的。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義大利新寫實主義導演,如羅里賽尼和狄西嘉,在他們的作品中,呈現獨具個人特色的風貌,為導演們重新取得藝術的控制權。之後如希區考克等導演,也都在處處受限的好萊塢片廠制度下,建立起富涵他們個人信念的經典作品。
作者論的基本信念是,電影藝術是個人、而非公眾表達的工具。作者論影評人承認電影的製作是集體努力的結果,但指出有一個主要的人物在匯集這些努力,其創作的眼光是型塑影片的主要力量。那位主要人物,通常是導演。
作者論批評的價值體系的基礎在於個人風格是否呈現在整體的電影作品中。因此作者論者對於有一致、統一和整體作品首尾連貫的導演有著相當高的評價。所以有時會因有一致而明顯的風格而過度評價一個導演,即使他的風格在美學上並不出色、主題也不太有趣,反而扭曲了影評人對個別影片的判斷。而且還容易因此而忽略一些非經典部分的單一影片,也不太去討論那些縱使優秀但影片風格不連貫的導演。
雖然極端作者論者,有著上述缺點,但相信懂得拿捏、取的其中平衡的話,多涉獵此影評寫作法,仍不失為認識電影的良方。
作者取向影評具有兩點價值。第一,作者論影評人經由對某個導演主要影片的描述和分析,滿足了研究電影入門的人之需求;研究電影入門的人無法看到一個大導演全部完整的作品時,閱讀作者論影評人的影評,就可以幫助他們瞭解大師們長期創作歷程和作品的綜合分析。第二,它證明戲院放映的影片也可以成為藝術品。在作者論出現之前,電影工作者只被視為通俗藝人,直到作者論流行後,學術界方開始認可電影這一第八藝術。因為藝術形式與研究該形式的評論家都需要藝術家的存在,而作者論提供了藝術家-導演。
@寫於大四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