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以下是我大一做的報告。

 

一、前言

1.
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動機:
 不解於抽菸是項公認的不良習慣,卻有為數眾多的人將時間、 金錢耗費於此,所以針對為何要抽菸做一探討。

研究目的:
 希望有所了解,解除心中的疑惑。

2.
台灣的吸菸現況

  已開發國家中,吸菸率逐漸減少中。反觀開發中國家及落後國家,吸菸率卻逐漸增加。台灣現值開發中國家階段,吸菸率正在上升中。普遍來說,男性吸菸者的數目先增加,而後女性的吸菸率再慢慢上升。然而隨著教育的普及,吸煙情形會獲得改善,尤以男性吸菸率下降較明顯。
   

    國內吸菸者年滿25歲以上的男性吸菸率在6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國內吸菸族群的年齡日漸下降,青少年吸菸情形漸趨嚴重16~25歲的青少年抽菸比率,近年來有增加的趨勢。且女性吸菸率也增加不少。


  根據台灣省菸酒公賣局早先的統計指出,台灣吸菸的人以中學程度最多,小學程度次之,大專以上排第三。吸菸職業別建築師最多,民意代表次之,律師第三多。行政院主計處公佈的資料顯示,台灣吸菸人口比率為29.8%有些微降低,男性吸菸的比率為55.2%,女性為3.2%。

二、幹麻要吸菸?

1.
吸菸的十大理由


(1)鬆弛緊張、消除疲勞
(2)
提神醒腦
(3)
耍帥、有個性、顯示成熟
(4)
藉此反抗權威
(5)
向同儕朋友看齊、維持友誼

(6)減肥
(7)
化解心情的煩悶
(8)
治療鼻塞
(9)
增加國庫收入
(10)
無聊


2.
不吸菸的十大理由

(1)
不喜歡煙味
(2)
害怕得到癌症
(3)
不做不尊重他人的事
(4)
沒錢
(5)
考慮環保問題,避免造成空氣污染

(6)已經吸太多二手菸了
(7)
太太反對
(8)
小孩反對
(9)
怕牙齒變黃
(10)
同事反對

1. 2. 皆取材自《香菸知多少》引用 周月英,1992


3.
吸菸的好處

由於尼古丁的藥理性質可以使人較警覺清醒,集中注意力、處理訊息的能力增加,也能使學習力變佳。然而劑量過多時,也會使一些能力變差。

還可減輕焦慮、促進放鬆。影響快樂中樞,使人產生快感。另外也會刺激腎上腺髓質、心臟血管系統、唾液腺等,同時也會造成周邊血管收縮,促進消化道蠕動。
在尼古丁的作用下,使得胃中化學物質分泌不正常,導致食慾下降。對於女性抽菸人口有逐年增長的跡象,為保持身材即為其中原因之一。

註:吸煙雖有一些好處,但其成分尼古丁本身具有毒性,過量使用會致命。在此僅針對主題「幹麻要抽菸?」做探討,了解抽菸吸引人的好處,其對人體的危害不再贅述。


4.
吸菸的六種型態
基於四項吸菸上癮的原因歸類出六種吸菸的型態。分別為吸菸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抽菸者視吸菸為逃避、消除煩惱的方法;享受吸菸的過程;尼古丁依賴,即已抽菸成癮。

.習慣性吸菸:吸菸者幾乎沒有自覺,嘴上很自然的含著香煙,吸煙對他們而言已是一種反射性的動作,是一種習慣。

.刺激性的抽菸:認為抽菸是件刺激的事,可以使他們興奮有快感。

.逃避式的吸菸:藉由吸菸來減輕痛苦、壓力、害怕、恐懼、羞怯或表示抗議、不滿。一遇到不如意的事,總要抽幾根菸,才能止住他們的焦慮。

.依賴性的吸煙:不吸菸時,就會對菸產生渴求,直到吸了菸,這種不適感方會解除。

.享樂型的吸菸:是為了吸菸的興趣而吸菸。將菸拿在手上、點菸的瞬間或者觀看自己吐出的白煙,對他們來說都是一種樂趣。

.放鬆型的吸菸:認為吸煙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有自我放鬆的效果,開心也抽,不開心也抽。

註:一個人可能同屬好幾種類型
<取材自《香菸知多少》>


三、抽菸者的心理與社會層面探討

.社會學習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乃是由影響一個人社會行為的四個概念構成。分別為模仿、區別性團體、區別性增強與定義「模仿」是指個人觀察同儕、父母親或其他重要人物之行為。此一概念分為兩個部分。一為古典制約學習,例觀察到某人的行為受到獎賞,後跟著學這樣的行為。另一個是操作制約學習,只做了一件事得到獎賞,或有好的結果,激勵再去從事這樣的行為。
  

    「區別性團體」指一個人接觸家庭或社會團體對其行為產生制約或規範。


  「區別性增強」指行為的持續性是決定於從事行為後的後果,到父母或同儕的獎懲會影響他們是否會繼續從事那樣的行為。


  「定義」指個人對自己的行為所給予的意義或合理化的解釋。如當一個人覺得吸菸行為是好的,會給吸菸行為正面的意義。反之則相反。


  從社會學習理論角度來看,抽菸是一種經由學習而來的行為。週遭人的抽菸行為和自我對抽菸的態度,深深影響一個人抽菸的可能性和持續性。


. 吸菸者的人格特質

控握信念
控握信念(locus of control)是由美國心理學家J.B.Rotter所提出;他認為被增強的經驗會影響個人對行為結果的期待所以提出控握信念並分為「內控」與「外控」。


個體相信行為的結果或獲得增強是由於其個人的能力或屬性所造成的,也就,反之,個體認為事件的發生,不是他個人行為所產生的結果,而是由於運氣、機會、命運或是強而有利的他人所造成的,即為「外控」。


吸菸具偏外控人格認為:健康或疾病是由命運來決定,吸菸本身未必會導致菸害疾病。

外向特質
根據MatarazzaSaslow所執行吸菸行為與外向人格關係的研究,結果顯示外向特質與吸菸行為成正相關。


Eysenck
分析下的內向、外向人格特質定義。典型的外向人格:喜歡刺激、熱愛冒險、擅於社交且是較隨性的人。另外,具內向人格特質者較謹慎、懂得控制情緒、拘泥、被動及內省。


外向人格與吸菸關係:外向人格者較易受同儕、社會的影響,未爭取認同、博得友誼而去抽菸。

叛逆特質
研究顯示:抽菸者多易帶點叛逆性、愛挑戰權威,以及不時有些出軌的行為。具「反社會」傾向。反之,在「服從」這項人格特質得分偏低。

憂鬱的精神狀態
  處於青春期的青少年,易於陷入成長徬徨期或是課業壓力而染上吸菸習慣;歨入職場的成年人,以吸菸做為疏壓方法。


. 環境因素

家庭
家人行為、家人互動、管教方式和家庭的完整性皆對個人抽菸機率有影響。
父母親當中有人抽菸,其子女抽菸的比率,是父母親不抽菸子女的2倍。
與父母關係不好的、父母採取放任式管教方式或來自單親家庭的人,抽菸的機率較相對狀況高。

學校或職場
同儕行為 (週遭的朋友有抽菸習慣,為獲得同儕認同)
社交方式 (客戶、上司有抽菸習慣為應酬和工作,必須迎合)

大眾傳播
廣告的錯誤定位 :將吸菸行為塑造成性感和有個性的象徵。
明星於戲劇表演、現實生活抽菸,帶給觀眾影響。

例一:電影《半支煙》一部香菸為主題的電影,內容充斥著吸菸畫面。電影主要觀眾為青少年,這對他們多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例二:萬寶路香煙廣告背後的真相。廣告形象代表-美國西部牛仔,以其英俊瀟灑、粗獷豪邁形象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現實生活中,幾名牛仔先後因長年吸煙導致身體病變,英年早逝。


5.
認知因素

國內菸害教育待加強
早期的吸菸教育計畫強調吸煙對身體健康的影響,企圖以菸害教育達成警戒效果,但效果相當有限。
近期吸菸教育,改從心理及社會層面設計

 

(1)實驗證明:抽菸對血液循環的影響。

(2)同儕輔導:教導不吸菸學生抗拒誘惑、壓力。

(3)生活技能學習:教導青少年生活所需技能,如溝通技巧、排解壓力等。

<第三大項皆取材自《吸菸之行為研究》>


四、抽菸與美學的關係:酒神

悲劇原本一個西方概念,像喜劇一樣起源於古希臘的酒神崇拜的祭禮,由此演化為一種戲劇形式。
在希臘神話中,酒神原本是一個異端之神。酒神崇拜的要義,是憑藉歌舞和酒力緩解人生的當下煩惱,同時通過一種酒神附體的幻覺消解自我的認同,尋求人類的終極解放。

酒神的象徵來自希臘酒神祭,在此種秘儀上,人們打破一切禁忌,狂飲濫醉,放縱性欲。酒神象徵著情緒的放縱。尼采說:酒神狀態是「整個情緒系統激動亢奮」,是「情緒的總激發和總釋放」 。在酒神狀態中,藝術「做為驅向放縱之迫力」支配著人。酒神狀態是一種痛苦與狂喜交織的癲狂狀態。酒神藝術,是世界情緒本體的表露。

酒神情緒並非一般情緒,而是一種具有形而上深度的悲劇性情緒。尼采認為,這是為了追求一種解除個體化束縛、復歸原始自然的體驗。對於個體來說,個體的解體是最高的痛苦,然而由這痛苦卻解除了一切痛苦的根源,獲得了與世界本體融合的最高的歡樂。
<取材自《悲劇心理學》>


五、結論

做這份報告並非要鼓吹大家不要抽菸,也不是教條式的訓誡抽菸者吸菸對身體造成的傷害。只是很單純的針對「幹麻要抽菸?」作一研究。
研究的重點是抽菸的普遍原因、抽菸者的心理與社會層面探討,以及抽菸與美學的關係。藉由了解人為什麼要抽菸?去體會吸菸者所持的理由,就不會一味地怪罪吸菸者,使不吸菸者遭受二手菸的危害。

六、參考書目

秋南英《香菸知多少》,健康世界雜誌社,1994
大衛。克勞《幹麻要抽菸》,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0
賴美淑總編輯《吸菸之行為研究》,國家衛生研究院,
2000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日臻出版社,
1995
註:未標明取材處的部份,即綜合整理參考書目內容。


@寫於大一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mile2002993 的頭像
    smile2002993

    林勞斯

    smile200299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