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阿Q正傳》主要思想

魯迅一直以來都在深刻的觀察著中國社會,竭力探索中國人的靈魂,思索醫治中華民族精神創傷的藥方,以期對症下藥。阿Q的出現,正是許多麻木愚昧的中國人的代表,魯迅透過他顯示中國人民過去被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奴役後的真相,八十多年來,他已對我國現代人民精神生活產生了既巨大且深遠的影響。魯迅曾說過,他之所以寫《阿Q正傳》,就是要喚醒昏睡的大眾,勾畫出這種沈默的國民的靈魂,以期達到療效的功用。對魯迅來說,阿Q便是他對病態國民性的全部感受的結晶。

看完了《阿Q正傳》,我們不難從裡面發現幾點影射在阿Q身上的民族劣根性,其一便是「精神勝利法」,阿Q身上最突出、經典的特徵莫過於此了。當阿Q被人拿「癩瘡疤」奚落時,他卻以「你還不配」來達到精神上的平衡,而當被閒人抓著磕響頭時,他便以「兒子打老子」得到心理上的勝利,殊不知或不願面對現實中慘敗的是他,一切都是他愚蠢的精神勝利法在作祟,這是懦弱、自欺、健忘所起的化學反應,因為無力回擊,所以選擇自欺然後忘記那股心中難受的惱恨。歷史上不乏這種阿Q精神的例子,而現代的部分人們似乎也傳承了這個銥缽,過著自命清高的生活,就像十九世紀後期的清廷,無視列國的進步,只是一味自我滿足,夜郎自大,生活在自織的天朝美夢中。

「站著說!不要跪!」長衫人物都吆喝說。阿Q雖然似乎懂得,但總覺得站不住,身不由己的蹲了下去,而且終於趁勢改為跪下了。「奴隸性!……」長衫人物又鄙夷似的說,但也沒有叫他起來。阿Q第三次抓出柵欄門的時候,阿Q也照例下了跪。阿Q如此,大部分的中國人也是如此,這是千百年來封建專制統治造成的奴隸性,已經深根蒂固了。對於大部分的中國人民來說,至多只是高一等的奴隸,沒有差別。魯迅曾對中國的幾千年文明史作過這樣的剖析:「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格,至多不過是『奴隸』中國的歷史,對勞動人民來說,只是『想做奴隸而不得』和『暫時做穩了奴隸』這兩種時代的更替。」

對於被位高權重的人欺壓,阿Q只敢在旁作足當奴隸的「癮」,一聲也不敢吭一下,然而一旦遇到對手,卻又展現了十足的「兇獸」本性,口呐的他便罵,力氣小的他便打,但卻也只限於小D、小尼姑之流,因為在他看來,趙太爺們有權打他,他也有權打那些比自己更弱小者,別人有權拿他的痛苦開心,他也有權拿小尼姑的痛苦取樂,這是奴隸性的理所當然化,也是欺善怕惡的典型代表!

「中國的男人,本來大半都可以做聖賢,可惜全被女人毀掉了。」「凡尼姑,一定與和尚私通;一個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誘野男人;一男一女在那裡講話,一定要有勾當了。」這是他的信念,他慎守「男女之大防」,也很有排斥異端的正氣,只要一切和他所相知、相處的環境不同,便視為該斥責的一方,就像革命,就像城裡的人喊「長凳」叫「條凳」一樣。這些他都視為理所當然,然而這正是在奴隸政治下愚昧、無知的表現。

阿Q原本是痛恨革命黨的,但一見革命潮流勢不可擋,趙大爺和假洋鬼子紛紛盤起辮子贊成革命後,他卻也忘了先前的執著,跟著做起革命黨軍來了,原因無它,他總不能和勢必大起的革命黨作對吧!所以他的依歸只是出於自己的利益罷了,對於革命的意義,他是絲毫不了解的,面對這樣一個狀況,革命事業必會在這些病菌中日益腐化。魯迅《華蓋集•忽然想到》曾說:「中國人都是伶俐人,也都明白中國雖完,自己決不會吃苦的;因爲都變出合式的態度來……這流人是永遠勝利的,大約也將永遠存在。在中國唯有他們最適於生存,而他們生存的時候,中國便永遠免不了反覆著先前的命運。」

總而言之,阿Q的精神病態是幾千年帝制統治和外族入侵的結果,是由阿Q的血和淚交織而成,然而魯迅透過阿Q的身影所描述出來的訊息,不是憐憫,也不是哀怨,只是希望在中國人心中的那位阿Q先生能隨著故事的結束而停留在過往的歲月裡。


@大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ile200299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